欣匯--一次性使用肺結節記憶合金定位針
1.肺結節概況
現多數人認為細胞免疫功能和體液免疫功能紊亂,是肺結節病的重要發病機制。肺結節是一種比較小的球狀肺部腫塊。被充氣肺組織完全包圍,邊界清晰的單個不透X線陰影,其直徑可高達3 cm。它的大小可以小到比綠豆小,也可以達到和雞蛋一般大,大小不等,可以通過胸部的x光片或者CT掃描檢出。大多數是由于慢性的肺部炎癥控制之后,留下的肉芽腫,多數是良性病變,一般臨床癥狀很少出現。肺結節一部分也可能是癌性,比如原發性的支氣管肺癌以及身體其他部位的癌癥發生肺部的轉移。所以要隨時的監測、隨訪,以免發生病變,隨時能夠得到及時的治療。
肺部結節的手術指征主要包括肺部結節大于8毫米,以及在隨訪的過程中發現了肺部結節的形態學改變,生長迅速、癌變的可能性比較大,就應該進行手術治療。而手術的方法主要包括微創手術以及開胸手術。有必要做肺穿刺或者是胸腔鏡切除治療。
手術的方式現在較經典的是三種,一種是開胸,一種是縱隔鏡,還有一種胸腔鏡。肺結節較推薦和優先考慮的是胸腔鏡下進行手術。
2.肺結節手術過程
由于微創手術對于身體影響較小,所以,越來越多的患者會采用微創手術的辦法進行治療,手術包括以下過程:
一、定位
術前主要通過胸部CT等檢查對肺結節進行定位,術前判斷肺結節的位置、手術切除范圍等信息。
二、打孔
由于肺結節微創手術多是通過胸腔鏡來切除肺結節,而胸腔鏡定位后就需要在胸壁上打孔,一般打2到3個孔,包括1到2個操作孔和1個視孔,在胸腔鏡的輔助直視下對肺結節進行切除、縫合或者燒灼,手術過程中創傷很小,并且出血一般很少。
三、切除
在胸腔鏡的輔助直視下對肺結節進行切除、縫合或者燒灼,手術過程中創傷很小,并且出血一般很少。
四、縫合
當肺結節完全切除之后,就可以對胸壁上的打孔進行縫合,縫合胸壁之后,就可以護送患者回到重癥監護室進行對應支持治療。
3.臨床專家共識
CT引導下經皮穿刺輔助定位技術因其操作簡單、手術時間短、成功率高,成為臨床*常用的術前定位方式。
語錄——《中國心血管外科臨床雜志》2019-02-01發表——肺小結節術前輔助定位技術專家共識(2019版)
4.產品構成
穿刺針、推送桿,定位鎳鈦絲等組成
5.產品材質
穿刺針、推送桿為醫用不銹鋼材料
定位針尾端的定位線采用醫用縫合線材料(不可吸收)
定位針由鎳鈦記憶合金絲 定型而成
定位針為“寶塔型彈簧圈”,超柔軟,損傷小
6.適應癥
所有惡變率極高的周圍型孤立性肺結節(SPN)和磨玻璃影結節(GGO)
均可在VATS術前采用CT下彈簧圈引導定位技術。醫生可根據需要尺寸選擇相應規格。產品在CT引導下置入肺組織。在溫度≥30℃條件下形成獨特的寶塔狀結構?呻S呼吸節奏同頻率運動,降低肺內出血及發生氣胸的風險。
7.產品優點
精準定位,切除病灶。
體內留置,擇期手術。
損傷極小,并發癥少。
病理切片,取材容易。
精準定位、微創切除、病理定性,提高早期肺癌患者的生存率。
1、根據CT掃描圖像避開血管和重要的組織結構,確定穿刺位置、體表進針點、穿刺路徑、進針總深度,確認總深點至臟層胸膜的距離L2,遵循四舍五入原則選擇彈簧圈的規格。
2、把定位圈調整到初次要求的進針深度L1,在局部麻醉下進行穿刺。(初次穿刺深度不超過壁層胸膜)進行CT掃描,觀察穿刺位置和角度是否正確。若不正確,則應調整至正確位置。若正確,繼續穿刺至要求的總深度L3。(繼續穿刺時無需調整定位圈,定位圈會自動上移,繼續插入深度可在定位圈端面讀取 )
3、拔出穿刺針針柄塞,并立即用手指按住穿刺針尾部,防止空氣進入。準備好推送桿松開手指立即插入推送桿,推送至B(或A、C)標記,此時彈簧圈的前端釋放并錨定在肺結節附近。
L1——初次穿刺深度(初次穿刺深度不超過壁層胸膜)。
L2——肺表面到肺小結節的距離。
L3——穿刺針穿刺總深度;預留5mm空間供彈簧圈頭端釋放。
4、推送桿保持不動,將穿刺針針座口退至推送桿手柄,此時彈簧圈尾端完全釋放。
5、整體拔出穿刺針,定位線推至胸膜腔內,定位結束。
1、定位術后,24H內行VATS手術;
2、術中根據臟層胸膜表面彈簧圈尾端位置設定楔形切除范圍;
3、楔形切除小結節病灶;
4、病理檢查,定性;
5、良性結果→結束手術
惡性結果→肺葉切除+淋巴清掃